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

2024-05-18 18:04

1.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

北伐战争的胜利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:

1、国共两党的亲密协作。为了能够顺利完成统一大业,国共两党暂时放下争议和矛盾,决定共同挥师北伐,并且对当时的军阀统治发起了攻击。国共两党本身就比较熟悉,因此相互之间的配合也比较到位,这为北伐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2、国民对统一的渴望。北伐战争的讨伐目标就是军阀势力,这些势力大多在当地为非作歹,为害一方。所以,不少百姓对于这样的势力本身就是深恶痛绝,那么在有人决定为他们扫除邪恶的时候,必然会有更大的支持。
3、军阀混战,相互消耗。在北伐开始之前,各地的军阀就已经开始了相互争斗,因此也是产生很多的矛盾,所以在北伐的时候能够各个击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。

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

2.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

一、指导思想
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。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,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:
1、高举护法大旗。孙中山历来视《临时约法》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。他曾指出,“约法与国会,共和国之命脉也,命脉不存在,国体将安托?须知国内纷争,皆由大法不立;”“
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,国会为民国中心,宪法为立国大本”;故“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,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。”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。
2、重视军事斗争。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,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。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;1917年第一次护法战争;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。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。
3、联合其他力量。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,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。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,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。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,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,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。

二、战争策略
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,策略以“打倒吴佩孚,联络孙传芳,不理张作霖”为主,实行各个击破。
早在1925年9月,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、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。但是,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,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,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,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。
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,立即要求修改计划。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,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、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,即首先向湖南、湖北进军,长驱直进,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;
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,并向湖南、江西边境和广东、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,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,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;最后,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,统一全中国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加伦的战略构想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。
军事指挥方面,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,运动歼敌,穷追猛打,速战速决,英勇顽强,连续作战的作风;审时度势,灵活运用兵力,适时转变战法,保持战争的主动权;分化瓦解敌军,补充扩大自己。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。 

三、国共合作
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。北伐战争期间,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,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,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主要有以下方面:
共产党员直接参与北伐。在北伐军中,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,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、战斗员。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,如周恩来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,李富春担任第二军副党代表,朱克靖担任第三军党代表,罗汉担任第四军党代表,林伯渠担任第六军副党代表,肖劲光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等。
周恩来、毛泽东、林伯渠、张太雷、邓中夏、萧楚女、恽代英、李富春、聂荣臻、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,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。
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。湖南、湖北的工会会员,到1926年年底左右,发展到30余万人,在许多地区,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。
1927年1月,汉口、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、刘少奇的领导下,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,先后收回了汉口、九江的英租界。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,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。
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。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,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,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。到1927年6月,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,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,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。

扩展资料:
背景

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,引发各地连串反清,是为辛亥革命,次年中华民国成立,南京的民国临时政府与北京的清廷北洋军领袖袁世凯达成南北议和,由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换得满清宣统帝逊位。为限制袁世凯,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,规定政体。
1913年,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结束,代表南方革命势力的国民党取得议会多数。国民党干事长宋教仁在赴北京组阁途中,被暗杀于上海。国民党断言袁世凯是暗杀主谋,与其势成水火,发动一系列战争反袁及其后的北洋政府。
1915年,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,改元洪宪,25日蔡锷、唐继尧、李烈钧等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,发起护国运动。
1916年贵州刘显世、广西陆荣廷响应,江苏都督冯国璋、江西都督李纯、浙江都督朱瑞、湖南都督汤芗铭、山东都督靳云鹏等五大帅联合逼宫,而且各国公使纷纷表示反对,3月袁世凯下令撤销洪宪帝制,6月6日忧愤而卒。
袁世凯逝世之后,北洋军人各行其是,内部分裂,形成三股主要的势力:段祺瑞为首的皖系、曹锟为首的直系和张作霖为旁支的奉系。他们为控制北洋政府而多次混战。
1919年,孙将革命势力改组为中国国民党。1920年代初,孙在苏联帮助下,组建黄埔军校,与中国共产党合作。
中国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本属一种策略,并非放弃其原有立场,共产党党员在中国国民党中秘密组织党团,把中国国民党领导人分为左右两派,联络左派,打击右派,制造党派分裂。1925年7月1日,在讨伐陈炯明后,蒋介石在广州改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为国民政府,以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。
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全国革命形势,1925年7月1日,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,组建国民革命军,为北伐战争准备条件。在广州,革命政府根基尚未稳固,地方军阀仍然盘踞广东各地,尤以东江地区之陈炯明势力最强,威胁最大。
1920年,曹锟与段祺瑞爆发直皖战争。1922年,发生第一次直奉战争。
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,奉系张作霖击败直系吴佩孚。10月,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,推翻直系大总统曹锟,驱逐溥仪,并电邀孙北上共商国事。孙抵达北京前,冯玉祥事先与张作霖商定,邀段祺瑞入北京任“临时执政”摄行大总统,终止《临时约法》和取消中华民国初年国会。
12月4日,孙抵天津,受到盛大欢迎,因劳累并受风寒,身体感觉不适。12月31日,孙扶病至北京,发表《入京宣言》,及对欢迎民众之书面谈话。孙坚持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以解决国是,段祺瑞却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。
1925年1月1日,孙因病发住进协和医院治疗,1月20日以后,病势严重,不能饮食,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,救治无效。3月12日9时30分,孙中山逝世。早在孙中山生前,不少中国国民党员已反对改组,孙死后中国共产党员势力扩张,反共派被迫离开广东。
11月,旅居上海、北京等地之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邹鲁、谢持等在北京西山举行会议,决定取消容共政策,另设中央党部于上海,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不予承认,指为非法,中国国民党遂开始分裂.
1925年2月1日,善后会议召开。同月,蒋中正率黄埔军校师生共三千人攻打陈炯明,巩固广东国民政府根据地。国民革命军东征打败陈炯明,至1926年初,广东全省底定,李宗仁也统一广西,并归附国民政府,两广革命根据地统一,奠定基础发动北伐战争。
1925年7月,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,并设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,改编黄埔学生军和辖下各地方部队。中国国民党成立国民政府,组织国民革命军,并得到苏联派遣顾问及提供武器弹药等援助。
同时,加大收编南方各省降部,何应钦、谭延闿、程潜、吴铁城、唐生智等中国近代著名人物,均于此时加入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。直至1926年7月,国民政府共收编扩充国民革命军至八个军。
1925年10月,吴佩孚、孙传芳指挥直系军阀于长江流域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,向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发动反奉战争。
1926年4月,国民军撤出北京和天津,退往河北西北部及山西北部,驻守南口、多伦一带;直军、奉军和晋军组成联盟进攻国民军,双方在南口一带激战,到8月国民军不敌,退往绥远、甘肃;
吴佩孚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全力对付国民军而无暇南顾,牵制北洋军阀大量兵力,予北伐军以可乘之机。北洋各军阀在长江流域实力削弱,无力顾及国民政府。
在国民政府北伐之前,当时中国政治和军事形势呈现多方格局,国民政府控制两广一带。1926年奉系张作霖称霸于北方,号称兵力35万。张作霖掌控北洋政府,并辖有华北、东北等地。直系吴佩孚再起后,割据中原,兵力约20万。
吴佩孚占据湖南、湖北和河南三省以及河北、陕西部分地区,同时握有京汉铁路。在东南方面,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,兵力约22万。
孙传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,控制苏浙沪赣等地。三大集团形成鼎足之势,其兵力虽远超广州国民政府,但彼此对立,未能团结一致;此外,国民军倾向革命盘踞西北,而湖南军阀唐生智又愿意归附,都有利于北伐。阎锡山掌握山西。
孙中山一贯主张发动北伐战争以统一中国,在1917~1924先后组军发动三次北伐(第一、二次护法运动和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皖奉粤联军)。但却先后失败于1918年的南北军阀议和与七总裁制、1922年的六·一六事变及1924的广州商团事变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北伐战争

3.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?

一、出师北伐的原因

1.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连年混战,使得中国民困国弱,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当时北洋军阀有三股力量:直系军阀吴佩孚、奉系军阀张作霖、皖系军阀孙传芳。1926年5月至6月,张作霖、吴佩孚共同策划了联合进攻革命势力的反革命阴谋,北方由张作霖的主力围攻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国民军;南方由吴佩孚出兵湖南,并联合各地军阀围攻广东革命根据地。加剧了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,北伐战争势在必行。

2.1926年2月,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,讨论准备北伐战争问题,确定了北伐战争的方针。之后党从各方面推动广东革命政府进行北伐战争。五月,党通过广东革命政府,派我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,作为北伐军先遣队进入湖南,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。7月1日,广东革命政府在我党的影响和推动下,发表《北伐宣言》,出师北伐。

二、北伐战争迅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

北伐军从1926年7月出师,不到半年时间,打垮了吴佩孚,歼灭了孙传芳的主力,占据了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苏等省份,把革命迅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,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。

1.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,在于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影响、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一场消灭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及其走狗——封建军阀的革命正义战争,因而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,特别是工农群众的全力支持。

2.我党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中,联合了国民党左派,执行了正确的战略、策略,提出了正确的革命口号,进行了有效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。

3.以共产党员、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广大官兵,在北伐战争中英勇作战,特别是共产党员、共青团员在战斗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。

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?

4.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?

北伐战争的胜利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:

1、国共两党的亲密协作。为了能够顺利完成统一大业,国共两党暂时放下争议和矛盾,决定共同挥师北伐,并且对当时的军阀统治发起了攻击。国共两党本身就比较熟悉,因此相互之间的配合也比较到位,这为北伐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2、国民对统一的渴望。北伐战争的讨伐目标就是军阀势力,这些势力大多在当地为非作歹,为害一方。所以,不少百姓对于这样的势力本身就是深恶痛绝,那么在有人决定为他们扫除邪恶的时候,必然会有更大的支持。
3、军阀混战,相互消耗。在北伐开始之前,各地的军阀就已经开始了相互争斗,因此也是产生很多的矛盾,所以在北伐的时候能够各个击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。

5. 北伐战争的胜利原因有哪些?

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:
1、国共两党合作,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。
2、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。
3、北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。
4、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中间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。
5、工农革命运动的有力支援。

扩展资料:
1928年6月4日,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,退出山海关外,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(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),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,张作霖身负重伤,当日逝世。6月8日,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。
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,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,北伐至此宣布成功。
国民政府的北伐,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(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),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,当时更有“军事北伐,政治南伐”的说法。

北伐战争的胜利原因有哪些?

6.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?

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:
1、国共两党合作,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。
2、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。
3、北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。
4、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中间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。
5、工农革命运动的有力支援。

扩展资料:
1928年6月4日,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,退出山海关外,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(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),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,张作霖身负重伤,当日逝世。6月8日,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。
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,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,北伐至此宣布成功。
国民政府的北伐,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(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),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,当时更有“军事北伐,政治南伐”的说法。

7.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?

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:
1、国共两党合作,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。
2、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。
3、北伐军将士的英勇善战。
4、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中间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。
5、工农革命运动的有力支援。

扩展资料:
1928年6月4日,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,退出山海关外,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(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),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,张作霖身负重伤,当日逝世。6月8日,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。
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,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,北伐至此宣布成功。
国民政府的北伐,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(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),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,当时更有“军事北伐,政治南伐”的说法。

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?

8.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?

北伐战争能够胜利的原因:
1、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,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。
国共两党在北伐问题上意见一致,因而能够通力合作,进行正确的政治指导和军事指挥。两党能够发挥各自的专长,调动各自的力量,为共同的目标竭智尽力。没有两党的团结合作,北伐的胜利是不可能的。
2、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,是北伐胜利的基础。
北伐出师时,广东工农群众就组织了运输队、卫生队、宣传队等随军出征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。北伐进军中,沿途农民为北伐军担任侦察、向导、送信、运输、救护,甚至拿起武器参战。

扩展资料
北伐战争仅二年时间,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,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、孙传芳的军队,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,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,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,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。
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、被屠杀的教训,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,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,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,进行土地革命,以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北伐战争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推荐阅读